文艺生活
经典文学,总有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。《在世》这部陪同我生长至今的文学作品,初读是故事,重读是苦难,再品是人生。
初读《在世》,是高中时的一个晚自习。月黑风高,头顶的白炽灯特别明亮。我把头埋在书桌底下,偷偷翻看这本从同桌那里借来的课外书,纷歧会儿便忘了身处的时空,随着福贵儿,经历他那跌荡起伏的人生……
“叮铃铃……”逆耳的下课铃声强行将我拉回现实,我魂不守舍地随着汹涌的人潮往家走,只觉得月色也酿成了有庆去世的那天:“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,听不到我儿子光脚跑来的声音,月光照在路上,像是洒满了盐。”这是一本适合在黑夜里阅读的小说,紧张的故事情节让我隐隐感受到“另一种生活”里的极重,让我对生命的韧性与坚毅有了新的思考。
再读《在世》,是在大学现今世文学课堂上,老师讲:“《在世》是先锋文学的延续,是对启蒙话语的反思。”我也从第一人称叙事的作用、内外部叙述者的转换,以更为理性和宏观的视角再次审视这本书。同时了解到余华其人,他敏感于“苦难中的温情”,甚至神往乃至赞美“温情地受难”。但在现实生活中,他自己却十分滑稽诙谐,“把痛苦留给读者,把快乐留给自己”是许多人对他的评价,我从情节的桎梏中跳脱出来重新审视,更叹息作者笔力之深厚。
如今事情之后,再次翻看《在世》,差别于象牙塔里高度理性化的论文式的解读,真正在生活中,更觉其厚重有味。“人是为了在世自己而在世,而不是为了在世之外的任何事物而在世。”这句话时常在我耳边回响。个人的力量在时代的浪潮中渺小如尘烟,也许会有无数“时代的沙粒”压在肩头,让我们深感疲惫,但生命的伟大之处,像“野火烧不尽,吹风吹又生”,正如福贵,经历家道败落,半路征兵,老母病逝,中年丧子,妻子断弦,女儿产厄,女婿罹难,外孙暴卒,时近暮年,最后与一头活动蹒跚的老牛相依为命,但他仍然在世,在世,泰然自若地讲述他所经历的一切幸福和苦难、无聊宁静庸。
我想这并不但仅是豁达,而是坚韧,是直面真实。随着时代的变迁,人生的境遇也会起起伏伏,自得和失意都是常态,在实践中磨炼生命的韧性,直面困难,把它看成坦途,是这本书给予我的名贵的精神财产。
人生有书相伴实乃幸事,经典文学会陪你走过每一个人生阶段,从青涩懵懂到成熟沉稳,阅历会将一本书折射出差别的人生哲学,平添了人生的厚重,有时蓦然回首,那本书的寄义,就在生活的“灯火阑珊处”。(宋雨晨)
编辑:达文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