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艺生活
“旧事重浮,关东破,思来恨切! 痛回首,柳条湖畔,夕阳浴血。城下悬颅魂不死,刀前刻骨节尤烈!更同呼,万剑向东洋,都消灭……”防空警报声声逆耳,回荡在阴寒的空气中。
92年前的9月18日,日本炮轰沈阳北大营,今后东北沦陷,血染江河,积贫积弱的中国被卷入战争的泥潭,人为刀俎我为鱼肉,国之不国,民不聊生,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一道钝重的隐痛。
记得中学时期,每年9月18日上午10点,老师便会组织全班同学在教室里站立默哀,逆耳的鸣笛声震耳欲聋。“九一八,九一八,从那个悲惨的时候,脱离了我的家乡,离别那无尽的宝藏……”历史回响,永志不忘。《松花江上》的歌词字字锥心,作词人张寒晖先生曾在母校陕师大附中任教。在西安,他耳闻目睹了几十万东北军和人民流亡悲哀的声音与场景,倾听他们控诉日本侵略者的暴行,对失去家乡的悲愤,和对亲人的忖量,并以失去亲人的黎民祭祀亲人的哀声为素材,拟写成《松花江上》的曲调。《松花江上》在日寇纵�侵华的紧要关头,唱出了“九一八事变”后,东北乃至全国人民的悲愤情怀,叫醒了民族之魂,点燃了中华大地的抗日狼烟。
无论走得多远,我永远记得寒晖精神,也永远谢谢附中的爱国主义教育。学校的每一位结业生,可能不会唱校歌,但一定会唱《松花江上》。那悲哀又饱含深情的旋律久久回荡在我的脑海,成为永不磨灭的影象。寒晖精神也因此代代相传,感召着莘莘学子,勿忘国耻,拼搏自强。
没有影象的民族没有前途,忘却意味着叛逆,刻入血脉的伤痕与屈辱,我们不敢忘,更不可忘。穿越历史的烟云,虽然我们有幸生于中原,生长在一个宁静生长的时代,但世界并不太平,机缘与挑战并存,局部地区擦枪走火的热战时有爆发。战争的阴影其实一直笼罩在时代上空,中华民族时刻处在最危险的时候,我们必须居安思危,自立自强。
巍峨丰碑是英雄热血铸就,前赴后继靠理想信念支撑。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,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,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。昭昭前事,惕惕后人,勿忘国耻,吾辈自强。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,我们应继续先辈的遗志,立足于自己的事情岗位,铭记历史,勇毅前行!(大梵宇矿 宋雨晨)
编辑:达文娟